枣果“缩果病”,又称枣萎蔫果病、枣雾蔫病等,是我国各大枣区的主要病害之一。该病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发现后,其症状、病因及感病途径,各大专业媒体及相关书籍表述基本相同。一、症状:发生缩果病的枣果首先在果肩或胴部出现黄褐色不规则变色斑,进而果皮出现水渍状、土黄色,边缘不清,后期果皮变为暗红色,果肉由淡绿转为黄色,果实大量脱水,一侧出现纵向收缩纹收缩,且无光泽。果肉病区由外向内出现褐色斑、土黄色松软。果实瘦小,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,病斑果肉色黄,糖分总量下降,病果吃起来味苦,失去食用价值。果柄变为褐色或黑褐色于,进而果柄形成离层,果实提前脱落。二、病因:该病病原体学术界众说纷纭,具体归结为以下三种①细菌,草生群,肠杆菌科噬枣欧文氏杆菌Erwinia juujbovora Wang et Guo,倾向这种病菌的较多;②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聚生小球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.;③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细链隔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和瘤座孢目砖格梨孢霉Coniothyrium sp.等。三、感病途径:枣果外皮自然破损及刺吸式口器的害虫,如壁虱、叶蝉和椿象等所引起的伤口传病。 四、其防治方法:主要喷施相关杀菌剂、杀虫剂予以防治。
对学术界这一定性的结论,笔者有不同的看法,并提出质疑,并把破解枣果“缩果病”病因作为一课题进行研究。为此,笔者先后到河北的黄骅、山东的沾化、陕西的大荔冬枣主产区,山西临猗梨枣(含冬枣)主产区、宁夏的灵武长红枣主产区、新疆的哈密大枣主产区、新疆若羌、阿克苏、喀什、和田的灰枣、骏枣主产区(含新疆建设兵团部分团场),进行入户、入地块实地考察、调研,历时5年,采集了大量的文字、视频资料,并对枣果“缩果病”病果果实、果柄切片,进行了系统的对比、化验、实验、研究,根据上述所列病因,笔者把十几种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“缩果病”致病因(真菌、细菌病害)的杀菌剂(市场购得)如甲托、多菌灵复配剂、戊唑醇、农用链霉素、苯醚甲环唑、代森联、醚菌酯等,分别在山西临猗县、陕西大荔县、若羌的瓦石峡、阿克苏的红旗坡四地12个冬、红枣园(每个枣园面积3~8亩)田间药剂防效对比试验,其中防效相对较理想的有:农用链霉素、苯醚甲环唑、戊唑醇、醚菌酯四种杀菌剂(其他杀菌剂防病效果几乎为零),在陕西大荔县张新亮冬枣园(3亩、5年生)、若羌的瓦石峡魏俊成的灰枣园(4亩、5年生),于2009年6月30日、2011年6月30日和2011年8月10日,以同一试验方式,分别进行了为时3年的田间药剂叶面喷施对比试验:试验共设4个对比,每处理3次重复,一个小区为一次重复,每小区110株枣树,随机排列。调查方法:第1次在生理落果过后枣果横径0.5cm时、第2次枣果横径1.2cm时、第3次枣果硬核前三年三次,调查每棵树的病果个数,计算一年的平均数,三年相加得出平均数。病果率﹦(病果数∕调查总数)×100。见附表。
表1、4种农菌剂对冬枣、灰枣“缩果病”的防治效果
试验年份 | 所用药剂 | 施药前病果率(%) | 施药后10天 | 施药后20天 | 施药后40天 |
|
防效率(%) | 防效率(%) | 防效率(%) | 综合防效率(%) |
2009年6月30月至2011年8月10日 | 72%农用链霉素可溶粉7000倍液 | 25 | 4.1 | 4 | 3.9 | 4.0 |
10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 | 31 | 6.0 | 3.3 | 2.4 | 3.9 |
70%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 | 23 | 5.1 | 4.2 | 3.8 | 4.4 |
50%醚菌酯干悬浮剂2500%倍液 | 29 | 5.3 | 3.9 | 2.2 | 3.8 |
清水 | 27 | 28.5 | 31.4 | 34.2 | 31.3 |
自然损伤率0.68% | 0.27 |
|
|
|
|
害虫伤口率0.42% | 0.23 |
|
|
|
|
表中看出:这些杀菌剂的综合防效率仅为4.03%,防效率极低。这12个枣园的枣果自然破损率为0.68%,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伤口率0.42%,这些自然损伤果实感病率0.27%,虫口伤的果实感病率仅为0.23%。大量调查实验表明,枣果“缩果病”的致病因,笔者认为:它既不是真菌病害,也不是细菌病害,更不是真菌细菌复合侵染所致。和真菌、细菌病侵染、枣果自然损伤及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伤口没有太直接的关系。
那么枣果“缩果病”的病因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经笔者大量的采样、观察、实验,显微镜下看到的果柄切片的离层分析,以及果柄离层中堆积的脱落酸、乙烯的化验结果看:枣果“缩果病”真正地致病因系内源激素比例严重失调、微量元素缺失所致,是一种生理性病害!
具体表现为:枣果在生长、发育过程因自身因素及外界不可抗因素影响,枣果的内源激素比例失调,果柄与枝干连接处、果柄自身会形成大量脱落酸堆积(超出了果柄本身的承受能力),而脱落酸堆积过多后会促使果柄离层区的部分细胞层细胞分裂终止,有阻遏果实内部赤霉酸及细胞分裂素、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;同时,脱落酸又抑制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,刺激大量乙烯的产生,而乙烯具有促进叶片的衰老和果实的脱落。因此,脱落酸的过量堆积阻遏了赤霉酸、细胞分裂素及生长素的正常运行。同时,又刺激了乙烯的大量产生,促使枣果的果柄本身及果柄与枝干间的离层形成,离层形成处细胞发生断裂,细胞分裂终止,输导组织的导管和筛管关闭,果柄帅先萎缩、干瘪,阻断了枣果所需氮、磷、钾、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和水分的正常输送,内源激素比例严重失调后,枣果果实在在长时间得不到供养的情况下,就会萎缩、干瘪,形成纵向收缩纹收缩状病果,最后脱落!
根据这一理论,笔者和课题组其他成员一起,对枣果“缩果病”潜心研究,研发了“预防和抑制缩果病的枣树生长调理营养液及制备方法”(商品名:靓枣),并获得国家专利(专利号ZL200910023354.7),该营养液其主要成分为氨基酸、锰、锌、硼、钼等微量元素,另添加了少量枣果所需的外源激素,枣果在幼果期用靓枣1000倍液喷施一次,就可以有效补充枣果微量元素及外源激素的缺失。为此,本课题组,在杀菌剂实验的同时,也和靓枣同步做了对比试验,试验结果见表2:
表2、靓枣和4种杀菌剂对冬枣、灰枣“缩果病”的对比试验
试验年份 | 所用药剂 | 施药前病果率(%) | 施药后10天 | 施药后20天 | 施药后40天 |
|
防效率(%) | 防效率(%) | 防效率(%) | 综合防效率(%) |
2009年6月30月至2011年8月10日 | 72%农用链霉素可溶粉7000倍液 | 25 | 4.1 | 4 | 3.9 | 4.0 |
10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 | 31 | 6.0 | 3.3 | 2.4 | 3.9 |
70%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 | 23 | 5.1 | 4.2 | 3.8 | 4.4 |
50%醚菌酯干悬浮剂2500%倍液 | 29 | 5.3 | 3.9 | 2.2 | 3.8 |
清水 | 27 | 28.5 | 31.4 | 34.2 | 31.3 |
自然损伤率0.68% | 0.27 |
|
|
|
|
害虫伤口率0.42% | 0.23 |
|
|
|
|
靓 枣 | 28 | 97.9 | 95.6 | 93.1 | 95.5 |
实验结果表明:本发明营养液可提供枣果发育、细胞分裂所需的养分,调理枣果的生长机理,增强枣树的抗逆性,补充枣果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外源激素,促进枣果的细胞分裂不在断裂,呈持续性,强化枣果体内赤霉素、细胞分裂素、生长素等各种激素的同步作用和各种微量元素的集中供应,枣果体内的5项内源激素平衡释放,果实的脱落酸不到成熟时,不再过量的堆积,同时,乙烯释放的脚部放慢,果柄细胞层增厚、果柄增粗、变短,输导组织的导管和筛管重新开启,枣果所需氮、磷、钾、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和水分的得到正常输送,枣果果柄离层形成得到了有效预防和控制,从而达到了预防和抑制枣果缩果病的发生。在所有试验园子,靓枣只要喷施均匀, “缩果病”发病率几乎为零,而对照地块,是满树花,满地果,发病率高达30%~70%,有的地块接近绝产,损失相当严重。
小结:以上分析看出,靓枣的防治效果,验证了笔者理论,枣果“缩果病”的发病原因,和病虫害没有直接关系,是典型的内源激素比例失调、外源激素不足、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缺失造成的生理性病害!
至于枣果“缩果病”,同一地块有的年份发病较重,有的年份较轻,以及枣果内源激素比例失调的确切原因,是否受气候、土壤、干旱等逆境胁迫因素影响,尚待研究。
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,愿与枣界同仁商榷!